张田林打着救援的旗号,租调上万艘船,趁着风和日丽的天气,居然搞起了海上观光旅游,带着部队横跨辽东湾,到盖州登陆去了。>
杨嗣昌后来才明白,为什么在出师之前要杀这么多人。>
这些人表面上看是贪官,但实际上还有个特殊身份,叫‘官商’。他们手里几乎操纵了整个东的渔业和航海业。不抄他们的家,船哪里来?>
当然,要促成这件事,光有船不够。张田林又在军营中选拔出众多老年人,考虑到这些人年事已高、不易奔波,就打发他们慢吞吞的朝着宁锦防线前进。>
所以,当皇太极得知消息,有明军靠近盛京时,惊得脸色刷白。精锐都被自己抽调过来攻打宁锦防线了,家里哪还有什么部队能够抵抗?>
吴三桂也吓得不轻,之前两日还有哨兵回报,朝廷派出的三大营刚走出二十里地就又开始安营扎寨了。怎么一下子又蹦跶到阳去了,难不成是在闹鬼?>
剩下还有一位洪承畴,得知敌营大乱后赶紧把准备好的降表付之一炬,对士兵们下命令道:“兄弟们,是时候让建奴看看,咱们大明将士的手段了!凡是有力气的,都给我到城楼上去集结。”>
“督师,这恐怕不妥吧?”>
“我忍气吞声多日,等的就是今天!现在敌人败象已显,而我军又士气高涨,有何不妥?”>
提出不妥意见的将领挠着头皮,苦笑道:“督师,您想想,要是咱们七八万弟兄都挤到城楼上去,恐怕会令几处不牢的城墙塌陷呐。”>
此前,洪承畴倒的确没有设想过建筑学上的问题,捋了捋胡子,尴尬的咳嗽了两声:“咳咳,唔,那就让炮营的人去把佛郎机炮都擦干净,今晚我要亲自上城楼指挥他们开炮。务必要让咱们的决心,化为炮声,传达给皇帝陛下。”>
“是,属下这就去安排。”>
虽然还没整明白对面的为何要撤军,但既然事已至此,洪承畴觉得自己怎么着也得放炮欢送一下。>
如此一来就苦了炮兵营的将士,被围的这段时间里,后期几乎没发生什么战斗,只知道督师(洪承畴)隔三差五递书信出去问候。直接导致那些架在城墙上的佛郎机炮成了摆设,布满灰尘不说,连‘捅杆’都生锈了。现在倒好,远远望去,只要眼睛不出问题,就能看出来皇太极开始有序的撤军了。现在才开炮?恐怕连个鬼影子都打不到,有必要吗?>
人生如戏全看演技,士兵们怎么想不重要,重要的是演员们必须体现那种极高的自我修养。>
当墙头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至少得让各方都明白,他是一位彻彻底底的老好人。>
所谓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,大抵如此。>
在皇太极看来,洪承畴是一个思想觉悟还算可以,能够争取的人;而在崇祯眼里看来,他又是一个在投降前,坚持抗争决不妥协的人。>
如此高难度的动作,洪承畴做到了。若是再晚出生几百年……什么奥斯卡提名、什么戛纳电影节,哪块红地毯上看不到他的身影?>
难为情?没有的事。历史中的这位老兄,在带领清军入关后,表现得比满人还要积极。那股兴奋劲真是……不知情的人还道他家祖上也姓‘爱新觉罗’。>
所以说他不怕‘难为情’,倒是‘难为情’更怕他多一些。>
跟这位‘伪君子’想比,张田林也开始做起了真小人。>
他带着五万挑选出来的将士,绕过连云岛,自盖州登陆。沿三岔河一路北上,经耀州、海州、鞍山、辽阳每战必捷。>
当然,像盖州地区对外宣称有重兵把守,不过也就是千余人的地方散兵,一战即亏。有些地方甚至连打都没打,直接就是投诚。那里的汉人被当成奴隶,看到张田林率军到来,简直跟遇到娘家人似的,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投降。>
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,但凡有经验的将领,打仗都讲究稳当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那就是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’。>
张田林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,他出兵速度非常快,坐着小船唱着歌就来了。犯了许多个兵家大忌,什么孤军深入、后方不稳、粮草不济。随便拿出一条来就能至他于死地,这就是为什么直到大明亡了,也没人敢像他这么干的原因。>
而一位名将的使命,就是要化腐朽为神奇,干一些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。>
如若不然,这世上哪还会有‘楚霸王以两万打三十多万的巨鹿之战’,哪还有‘谢玄八万对敌百万(号称)的淝水之战’。>
经历过战争的洗涤,张田林早已蜕变了。>
因深入虎穴,杨嗣昌担心得好几天没睡着,于是便跟主帅做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探讨。>
孤军深入又何妨?张田林的回答是:直插敌人心脏,他皇太极喜欢到大明京城去晃悠,就不准我去他盛京溜达?来而不往非礼也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