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平堡是一处战略要地,自从爱新觉罗家族把家安置到盛京以后。这个地方就成了防范明军的桥头堡。>
简单明了的概括:它离锦州城很近,离盛京也很近。也就是说从锦州发兵至盛京,抹去了这个中转站,便再无其它军事重镇。>
这么一个地方被明军给占领了,身为该地区统领的阿济格自然不敢去跟皇太极禀报。弄个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,更何况近些日子有传言,说宸妃病情加重。皇太极怒气攻心发飙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。>
思来想去,怎么着也得努力自救一下。所以阿济格就跑来找多尔衮,好在当时多铎在场,双方最终达成共识,要去找张田林要个说法。>
当然,这种事光动嘴皮子是没用的,一般要靠武力解决。>
两队人马合兵一处,总数到了近五万,且以骁勇的骑兵为主,浩浩荡荡向着西平堡进发。>
一路上,多尔衮出于好奇,问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:张田林是如何在一夜之间把铁桶要塞给抢过去的?>
阿济格之前只说对方趁着浓雾假扮旗人,又骗开了城门,可对之后的战斗过程只字未提,显然是在隐瞒。>
出于合作双方需要坦诚相对的原则考虑,阿济格最终说出了实情。>
那天夜里他还在睡觉,忽闻钟楼鸣警,连衣服都没穿就跑出去看情况。也幸亏他当时没穿高级军官的制服,这才躲过一劫。>
因为混乱中,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一小股明军左突右冲,逮着将官就杀。那一手飞刀耍的……只能用神乎其技来形容。>
身处这样的场景,阿济格想起了自己的家人,又考虑到自己乃肉体凡胎,不好以皮肉硬接飞刀,所以选择撤退,美其名曰从长计议。>
可想而知,少了主将后的部队会是个什么结果。>
出城后,他就和同样狼狈的萨哈廉会合了。两人一合计,决心反杀回去,可惜等到第二天早晨才陆陆续续收拢起近一万多趁乱跑出来的散兵。>
再想杀回大门紧闭的城里?恐怕比登天都难。>
接下来的事多尔衮都清楚,也就没再细听,忍不住感慨道:“明军之中真有如此神勇之人?这么说来,鳌拜被人打落马下是真的咯?”>
“鳌拜不过空有其名,算不得准!”多铎似乎对这位满洲第一勇士颇有不满,调侃道,“若是被我遇上,对方绝没有命回去。”>
“希望如此吧,可十五弟你也得处处小心才行。”多尔衮不好当众驳自己弟弟面子,只是语重心长的提醒了一句。>
与此同时,西平堡的外侧城楼之上,杨嗣昌正在和张田林谈笑风生,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。他们也叫来了一个帮手,正是此前在锦州十分失态的洪承畴。>
就在辽大战尚未爆发前,张田林便已命人送书信给洪承畴所带领的北大营。>
信中的内容描绘出了一副大好前景。大致意思是要洪承畴也来分一杯羹,会和地点就选在了西平堡。>
“公公真乃在世诸葛,武圣(关羽)转世,神机妙算,勇猛无匹……”>
“等会等会,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关羽?我怎么听这话不大对头呢?”>
“哈哈哈……”杨嗣昌此前一直忙着拍皇帝的马屁,词汇运用比较专一,只懂得拿‘龙’、‘天’说事,很少用古时候的名人。毕竟拿武侯和武圣来夸赞皇帝也不合适,以至于夸起别人来就显生疏,措辞也十分混乱。>
好在溜须拍马的功力高了之后,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很多技巧,比如眼下。杨嗣昌在尴尬的笑声过后,当即补救道:“两者兼有……兼有。”>
“既然你夸我都夸到这个份上了,那之后的事是不是要听我安排?”>
“那是自然,怎么?公公找我来不会就是为了说这些吧?”>
张田林笑着摇了摇头,他的笑容很和蔼,但看得杨嗣昌眼皮直跳,产生了某些奇怪的预感。>
果不其然,张田林接着便语出惊人,“我要洪承畴死在这里!”>
“什么?!”杨嗣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生怕听错了,确认道,“你要洪承畴的命,在这儿?!”>
“没错,就是在这。”>
“公公,我这就有些不明白了,他之前不是你提拔的人吗?怎么突然之间想到要他的命呢?”>
“因为这个!”张田林把一封信塞到对方手中,继续道,“你自己看看吧。”>
杨嗣昌宦海沉浮多年,什么书信没见过?可偏偏拿着这封信时,手都有些微微颤抖,额头上更是微微渗出汗来。原因很简单,信封上的署名居然是‘皇太极’!>
这里面学问就多了,皇太极和张田林私底下有信件往来,自己却不知情……杨嗣昌第一个想到的是策反信。>
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,首先寄信人皇太极先生经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