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国吹来的暖风拂过大地,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。>
守孝期刚过,黄府里又开始张灯结彩操办喜事,扬州北部地面上的豪强商贾都前来祝贺。>
黄英的闺房里乱成一团,几个年长些的老妈子正在给她们的二小姐着装打扮。>
“天气有些热,真的一定要打褂才可以吗?”>
“哎呦我的二小姐,你今天出阁,必须得穿,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。小翠,快,快去问问,解缨礼时要用到的‘红缨’准备好了吗?”>
“是。”>
“二小姐,你不要乱动,刚盘好的发髻又乱了。”>
“嗨呀,真麻烦,这可比打仗还难,做女人真不容易!”>
“哪的话,二小姐,不妨告诉你,这个时候,想必姑爷比你还忙。”>
正如老妈妈所说,张田林已经坐在凳子上自暴自弃了,由于他的住宅在大泽乡,离黄家所在的县城太远。在没有汽车代步的年代,迎亲是个大问题。所以杂碎兄就在县城里租了一套院子,直接导致关系交好的村民们无法帮忙。>
即便花钱请来了很多佣人,还一口气买了三十几个丫鬟,照样忙得头晕脑胀分不清南北。>
毕竟,前来参加喜宴的人实在太多了,几乎扬州北境整个面上的武官与商贾都来了。>
好在那个时代的婚礼没有后世繁琐,新郎不必穿着大红袍招摇过市,去迎娶新娘。只要按时在门口等待即可。>
黄昏时分,黄府门旁架起火盆,黄英便坐在轿子里出了门。多好,完全可以理解为女方自动送上门。>
不过名门望族也得讲究些排场,八人抬扛的大轿不能少。宽敞的轿内珠翠装点,描金绘彩,也不见怎么晃动,行进甚为平稳,一路上,黄英的耳边都响着震耳的鼓乐和喜炮,街道之上满是人群的笑论声。>
轿子后头是一行嫁妆,都用大大小小的盒子箱子装好,里面有化妆品、锅碗瓢盆、金银细软……陪嫁的佣人与丫头。当然也少不了曹操送来的‘答赠’(礼品)。>
所有武将婚娶时,身为主公的曹操都会送出‘答赠’。一来是为了接济新人的生活,大抵是因为武将们的家境都不太富裕吧;二来是作为主公对该场婚礼的祝福。>
至于‘答赠’的物品多少,那就要看曹操的重视程度。礼品越多越丰富,对新人乃至他们整个家族来说,脸上也自然越有光。>
这一次,曹操可是下了血本的,印有‘曹’字的‘答赠’礼盒上,摆放的都是奇珍异宝。看得行人眼花缭乱,只差没给点株香拜上一拜。>
由于杂碎兄租的院落里黄家不远,大约在轿里晃悠了两盏茶的功夫,就落了轿。>
黄英一只手搭着丫鬟的腕出了轿,很快就有人塞给她一段大红绸,红绸的另一端自然是张田林拿着。两人稀里糊涂的朝前迈开脚步,耳边立时响起喧嚣的鞭炮声。>
按说大门离正屋喜堂并不远,地上还铺着长长的喜毯,是个人都不应该迷路。可张田林也不知道怎么搞的,硬生生走错了方向,直到杂碎兄恨铁不成钢地大喊:“诶!诶!你那是去洞房,喜堂在这!”>
周边的人发出阵阵笑声,黄英也羞得满脸通红,举起拳头赶上去捶了张田林几下。>
惊得杂碎兄不禁再次大喊:“诶!诶!新娘子注意礼数,还没拜堂呢,先别急着打你家郎君啊。”>
“哈哈哈哈……”>
众人又是哄堂大笑,觉得这对新人着实有趣。>
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张田林和黄英就都成了提线木偶,随着礼官的唱和提示不断起立下拜,转身,再拜,再转身,再再拜,一阵头晕目眩之后,终于到了‘解缨礼’的环节。即新郎亲手将新娘发髻上的订婚信物,红色的“缨”解下,高举在空中向众位来宾展示,以象征婚姻得到家族和众人的认可,表示将新娘已经娶进门,从此新娘是新郎家中人。>
没错,那个时代不兴红盖头,也没有现如今的闹洞房,十分干脆利落。>
等到男女双方完成结发礼,黄英就好像小狗一样被牵走了,到洞房等待。张田林则留下来陪酒答礼,一直闹腾到夜深,才被家臣们搀扶着送进了洞房。>
进去以后,丫鬟们都很自觉,纷纷退了出去,唯独有一位老妈妈陪黄英坐着一动不动。>
张田林起初不明所以,等了半天不见那老妈妈起身,这才蓦然间酒醒,疑惑道:“这位是。”>
“将军贵人多忘事,您来黄府下聘礼那天见过,老生胡氏。”>
“我没问你这个,我的意思是您怎么……怎么……不要告诉我,你打算留在这里过夜。”>
“不过夜,老生就是留在这里,给将军你们夫妇俩指点一二。”>
“我擦!”张田林震惊的望着对方,坦言道,“胡妈妈,你若是非要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