辟书。
这征辟书上本就没写名儿,是崔博昨天刚填上去的。
崔博微笑道:“此次博来颍川,除却征丁外,尚有一事,乃是为友传书的。”
这个友当然是刘备,而不是杜袭的好友,但是杜袭不知道,他还在一脸懵逼呢~
在他展开一阅之后,才知道…这玩意儿是征辟书!
有开府之权的公府有自行征辟属吏的权力,刘备正是开府卫将军,自然是能征辟的。
和荀彧的操作一样,杜袭读完之后,先是起身朝西北方一拜,然后开口对崔博说:“先谢卫将军之厚爱,然…”
好吧…说了个然,那想必是要开口拒绝了,崔博不动声色,等着杜袭将话说完。
“然家中尚有老父需袭照料,恕难从卫将军之辟,还请崔郎为袭转达谢意。”
好吧…这下是真的没法再继续劝下去了…
汉以孝治天下,凡是扯到孝道的地儿,都要以孝为先,别说刘备了,就算天子征辟,也还都是这样!
“啊…无事矣,即便不能就,我亦会向卫将军言明的。”
而后,三人又畅谈良久,在此地留了一休,翌日便打马往那北方去。
……
朔风哀哀,其声若号、若泣。
崔博正与那荀彧同乘一舆车,时不时还会有阵阵寒风风自缝儿袭来…
“嘶…”一缕寒风灌入了崔博脖颈,可给他冻得是龇牙咧嘴的,“这天儿可是真的冷啊…”
荀彧点头,而后叹了口气道:“又不知有几多人遭受冻馁之苦…”
这几天的相处中呐,崔博算是对荀彧有了基本上的认识,可以说青年荀彧,是真的有抱负的,他喜循吏而恶墨吏,常“哀民生之多艰”。
对此崔博当然是喜闻乐见的,能有这般抱负…那就是好同志啊!
这年头御寒的衣服…还真不怎么保暖,没有棉花,似崔博、荀彧这般家境充实的,冬天还强一点,能穿裘,其内充丝。
当然其保暖性能,差后世普通棉衣都有十万八千里了…至于普通人呐,过个冬天似过关一般难。
他们哪儿能穿得上冬衣?唯有充了绒草的葛布衣…
一直以来,崔博就很逃避这个问题——如何让百姓不遭受冻馁之苦…
这是一件长久且艰难的荆棘之路!
想让全民普遍不挨饿,就必须得到土地,而土地多掌握在士族、豪强手中。在没有绝对的权力情况下,遽而改制,怕是他崔博集团先遭哦。
想要获得绝对的权力…崔博是没多大可能了,但是刘备还可能,但几乎…等同于没有…
这是封建王朝的弊病啊,崔博势单力微,真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让大汉从封建制跳到后世制度…
但崔博也只能寄望于刘备了,大改难,小改还是易的。
“我曾在常山井陉县,行县长事,施得一政,还望荀君指教…”
在荀彧这种政治家面前,崔博是真的不敢托大,他所用之法,还是借鉴来的…当然被借鉴的对象还未有出现。
荀彧一听政事方面的事儿,就显得很有兴趣,他开口道:“彧尚是白身,岂敢言指教,还请崔议郎赐教…”
然后崔博就将打土豪,分民田产,屯田基本法说给了荀彧听。
荀彧听得颇认真,完了之后还仔细思考了一阵,他抚掌大悦:“妙啊!”
那可不是妙嘛!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智慧,纵然与情形不符合,亦不失为一良法!
崔博是没有向荀彧显摆的意思,他是真的想让荀彧看看,崔博呢…可能是掌握了理论,但是与实际相结合这事,他是真的做的不太好!
屯田呢…需要很多的地,很多的人,需要农耕与操练合一,农时耕作、闲时操练,不出二年,便是可战之卒。
崔博是样样没具备,人也不多,地也不多,时间是压根儿就不够,施展不开是一回事,没有经验不会操作才是重中之重。
一面想着增产,一面又想着兵屯,当真…有些操之过急了。
荀彧仔细咂摸了一下,叹息说道:“可惜啊…”
看来是的确看出了其中有疏漏,要不然…荀彧不会做此模样来。
崔博急忙问道:“可惜什么?”
荀彧竖起手指道:“一无地利,井陉多山,耕地却无多少,‘屯田’之法受限;二无天时,非是风不调雨不顺,而是无有时间使崔议郎尽才施展,‘屯田’之法也未能持续…
再者,却是有些问题,时常山富庶,殊于别郡,无需以‘屯田’之法解粮秣之困,自考贼平定,也无须常备如此多的士卒…”
呃…好吧,崔博最先想到的就是,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,粮食谁都不会嫌多,关键就是要有啊,粮本位的时代,有粮就可以有很多东西!
至于那屯田所“造出”的士卒,崔博根本就没法解释啊,就只能打个哈哈过去了…
要不然呢?跟人家荀彧说自己是大预言家,说那董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