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25 > 仙侠修真 > 全球救火系统 > 第一百零九章:班师回朝

第一百零九章:班师回朝(1/2)

上一章全球救火系统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笔趣阁25在线收听!
多尔衮带着残兵败将和一众家眷逃到了北方名城,铁。

那里风景怡人,但此时的人们无心赏景,仅仅是稍作停留后便打起精神再度出发。

原因很简单,明军太过热情,估计又曾看过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学着那里面的剧情,搞起了‘十八里相送’。唯一的区别是,送行‘礼炮’不朝天,专门冲着人堆发射。

说起来也怪铁离盛京太近,用现在的角度来看,基本上像是一座卫星城市。

所以多尔衮会觉得,明军撵着脚后跟赶来相送也情有可原。只要出了这个地界再往北走,相信一定会出现‘送君千里终须一别’的场景。

可惜他低估了张田林的热情程度。

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明军就像狗皮膏药一样,怎么甩都甩不掉。这种局面是最伤身的,打又打不过,逃有逃不脱……或许把妇女儿童直接抛弃,局面会好一些。但多尔衮又不敢这么做,于是明军与清军都彼此保持着一种默契,大家走走停停,兜兜绕绕来到了一个地方。

那里曾是满清走进辉煌的节点,它的名字叫萨尔浒。

几十年前,努尔哈赤在里,带领着六万人的部队击溃了十二万明军。自此开始,后金(清)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

如果抛开一切人文因素不说,努尔哈赤确实是一位成绩斐然的军事家。

多年以后,当多尔衮踏足这块父辈们为之骄傲的土地,他的心情是复杂的,仿佛打翻了五味瓶。

直到张田林再度赶到后头放炮,五味瓶剩下一味——苦味。

多尔衮再也受不了了,他集结所有将士,进行了一番感天动地的演讲。大致意思是想在这个曾今族人创造过奇迹的地方,再创辉煌。

也怪清国的史官们坑人,换句话说是没有职业操守。我们看明代的一些史官,一天到晚写‘某皇帝懒散’、‘某皇帝贪玩’,哪怕纵观所有历史,最勤奋的皇帝之一朱佑樘,也总能挑出这样、那样的毛病。直到人家过劳秃、过劳死了,还埋怨其子嗣单薄,因过于爱江山不爱美人,犯下滔天大过——只留下了一个儿子(朱厚照)。

而清的史官们呢?几乎把每个皇帝都写成文治武功,成绩拔尖。其实像他们这种写法,谁都能胜任该工作。因为着重点只有四个字‘明君、圣主’,只要会写这四个字,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是一位合格的大清史官了。

就比如康熙大帝,应该算清代最牛的皇帝,他跟某国签订《尼布楚条约》的事,总是像洪承畴的‘忠魂’那样,很难被发现。

可怜崇祯在最危难的时刻,想给清送点礼、议个合什么的,就被百官们骂得狗血淋头。最终只能找人顶包,扔进大牢才算了事。就那么点破事,史官们还给详细记录在案。

其实说这么多,只是想提醒多尔衮,有些‘笔记’不能信。

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以六万人击败十二万明军不假。可该事件并不能证明努尔哈赤有多厉害,只能说明当时的明廷辽东经略杨镐有多蠢而已。

十二万部队被活生生分为四队,分别是一队六万、三队两万。把人数优势掰成零,再接着被各个击破。

这就有点类似与某个笑话——别试着跟傻瓜吵架,因为他们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们差不多的档次,再用丰富的经验击败你。

事实就是如此,明军多以步兵为主,论野地作战本来就不如努尔哈赤的铁骑,部队人数再被杨镐兄弟拉到同一水平,想不输都难。

然而张田林不是杨镐,也没跟这位仁兄吵过架(智商未被拉低)……所以,当多尔衮打算再续辉煌时,其结果并不美好。

大明劫副本,崇祯十六年开春,张田林率领着新三大营凯旋回京。

在回去的路上,他还做了两件事。

第一件事,先去蒙个部落溜达了一圈,进行友好的‘人文交流’。期间,被按照贵族礼遇优待的清国俘虏们,包括最后加入的多尔衮、多铎在内,都一一跟草原上的可汗们进行了浅尝即止的交流。

中心思想是,大家以后都应该安分一点,别给大明添乱了,让文明新风吹拂大地。真有什么不对付的,大家开个互市场所,公平交易。谁以后还动抢劫的念头,那其首脑们一旦被捕,将不再收到礼待。

大家觉得这么做很文明,很好。

看着一个个强盗头子们放下屠刀、改过自新,杨嗣昌老泪纵横。他明白,和平的后盾是强而有力的军事实力。现在有北方最强的清国皇室做俘虏,足以敲山震虎。

人文交流结束后,张田林又带着一大帮子人往京城赶。他要回去集众人的智慧,解决清的善后问题。

他从蒙出发,一路走一路看,遇到逃难的百姓,就劝他们回去,战争已经结束了;遇到逃跑的士兵,就收编他们;遇到逃跑的俘虏,就抓起来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全球救火系统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