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25 > 都市小说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六百四十四章 海瑞辞官

第六百四十四章 海瑞辞官(2/3)

上一页朕真的不务正业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笔趣阁25在线收听!
官厂的三级学堂就有很大优势了。”朱翊钧解释了下为什么这么多人。

大明三级学堂教算学,这是度数旁通国策的一部分。

但是大明的私塾、一些个书院,不教算学,因为那些个传统的儒学士们自己都不会算学。

朱翊钧告诉林辅成这个消息的原因,也很简单,林辅成提出的让匠人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,其实已经在悄悄进行了。

朱翊钧和林辅成、李贽等人聊了许久,终于结束了今天的聚谈,回到了通和宫。

大明皇帝总是非常忙碌的,看完了热闹,放松之后,又拿起了奏疏,开始批阅奏疏。

大明的吏部尚书梁梦龙、海漕总督王宗沐联名上奏,言海运漕粮事。

海运漕粮,在成化年间被大学士丘濬提及,自此之后,恢复元时海运漕粮的呼声,一直到崇祯年间,不绝于耳,但大多数的士人提出海漕,对于海运的风险和海运成本都避之不及,讨论往往浮于表面,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或者立场提出的主张。

就是袖手谈心性。

而梁梦龙和王宗沐两个人,在隆庆年间真的干了,别人都是说说,他们是践履之实。

第一次实验,从淮安到天津卫的海运十分顺利,正当他们打算大展宏图,将这件事做下去的时候,漕粮船翻船了,所有漕粮飘没。

本来到此戛然而止的海运漕粮,在万历年间,在皇帝和张居正的支持下,在开海的大势之下,再次开始了。

江南四百万石漕粮,在万历七年,完全变成了海运,而河槽的运力被彻底释放,京杭大运河这个京师的大动脉,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。

历时六年的海运漕粮积累了很多的经验,包括管理、成本控制、海运风险、海运保险等等都进行了全面阐述。

“原来一条海运漕粮只能装600石?”朱翊钧看着奏疏,才知道当初王宗沐和梁梦龙到底有多难。

“那时候,梁梦龙和王宗沐被朝士攻讦,王宗沐到京找先生游说海运漕粮不能停,还被先生训斥了,唉。”冯保说起了当年的往事,因为漕粮船翻船漂没,张党内部曾经爆发了一次内讧。

“哦?”朱翊钧露出了对和后勤的影响。

但朝鲜国王并不打算做离线制国王,陆路遇到了巨大阻力,而海路上,海漕总督王宗沐表示,皇帝大胆的征伐,后勤补给,他可以用项上人头保证无碍。

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,他的批复是:无敌舰队并不无敌。

费利佩二世进攻英格兰本土,还要把葡萄牙吞并了,就是为了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,一共进行了四次,都输给了天象水文,输的连家门都被英格兰人给占了,被锁死在了地中海,动弹不得。

朱翊钧并不打算军事冒险。

上一次,朱翊钧要求朝鲜国王入京来谢罪,很快就没了音信,朝鲜国王接受了一年只能朝贡一次,也不愿意冒着风险到大明来,大明作为天朝上国自然有大国雅量,可架不住大明的读书人,眼睛珠子一转,就是一个主意。

朱翊钧收到了李成梁的请罪奏疏,因为大明在辽东的开拓,到达吉林之后,就变的越发困难了起来,原因无他,冷。

小冰川时代的东北,尤其是吉林以北,真的是一年到头都寒冷无比,庄稼不能稳定生长,就成了开拓的最大阻力。

李成梁几次试图在吉林以北的地方,建立驿站、营堡、开垦土地等等,都是无疾而终。

“用宁远侯的话说,现在这地方冷的,连东北虎都不在那里生存。”朱翊钧拿着手中的奏疏,带着几分笑意,李成梁为了客观的诉说东北此时的寒冷,用了东北虎举例。

吉林以北的苦寒,驱赶了东北虎,东北虎向东迁徙,迁徙地到了双城卫(海参崴),因为临近海洋,双城卫反倒是只有四个月的结冰期,双城卫结冰期,比远离巨大水体的腹地,要少了足足两个月。

朱翊钧会种地,他很清楚,无霜期低于140天的地方,在当下大明,是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,不能进行农业生产,就无法开拓,这不是李成梁无能,换朱翊钧到辽东,面对这等寒冷,也只能抓瞎。

“晓谕吉林以北诸部,定时至吉林奏闻族群、人数,开放互市,以供番夷繁衍生息。”朱翊钧下了旨,准许这些化外之民,可以到吉林进行互市,交换生活必需品。

这种统治方式,在大明非常普遍,叫做羁縻。

申时行在松江府推行的一条鞭法顺利实施,松江府四县的驰道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,申时行这个老好人直接发脾气了,搞得松江府人人自危,终于在限期之内,扯完了本来永远也扯不完的皮,项目开始实际上推动。

征地难?申时行对于驰道经过路段,进行了拆建,行动效率之高,超出了朱翊钧的意料。

如此顺利的主要原因,是那四个跑到松江府府衙踞坐索赏的风水大师和他们弟子,显然出门没看黄历,被申时行一体送到了爪哇去炼油去了,再加上崇义坊刑场当众斩首了袁慎,让事情格外的顺利。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朕真的不务正业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