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祥远送了面条过来后就先回去歇着了。
姜小花坐在玄玉对面,好奇的问:“我问过大伯和三叔,你定的工钱不高不低,很公道,为什么他们走的时候还挺高兴,是因为在家门前就能挣上银子高兴的?”
“姜姑娘有所不知,在家门前挣银子是一方面,最让他们满意的是做工期间,一日三餐咱们都管,不花他们自己一文钱。”
姜小花若有所思的压低声音问:“难道说在大盛朝,工匠们做工期间管一日三餐很少见吗?”
玄玉点头:“卖身为奴的管吃住,像这种临时做工,都是自己备下吃食,自己找地方睡觉,主家是不会管的,姜姑娘仁义!”
说着,玄玉还给姜小花竖起了大拇指。
呃!
这个!
姜小花能说自己是不了解实情么!
更让姜小花惊讶的是,仅仅是管工匠的一日三餐居然就博得了‘仁义’之名。
啧!
不过,即便是了解,姜小花也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,聘请了人家做工,还什么都不带管,不是她的作风。
银子是靠大家同心协力挣回来的。
力所能及的让工匠们过得好一些,对姜家纸业有归属感。
这也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指数。
幸福指数高了,最终获益的还是姜氏纸业。
有朝一日,姜氏纸业誉满全天下。
那军功章也有这些工匠们的一份,不是吗。
姜小花后来去问过养伤的苏志勇。
从苏志勇那里得知。
他每次外出干活。
做工挣的银子,只有大约三分之一能拿回家。
三分之一的银子花在了住宿和吃食上。
另外三分之一的银子给了外边揽活的类似工头的人。
这些人跟各个大户人家的管家交好。
他们的消息最是灵通。
哪里有招工的消息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能知道,知道后先去谈工钱,工钱谈下来,再把苏志勇这样的零散做工的人召集在一起。
当然孝敬工头的银子一文钱都不能少。
姜小花也是头一回知道,原来做工挣银子这般不易呢!
怪不得苏志勇听说能在家门前做工挣银子,就高兴的不得了。
苏志勇想的是挣来的银子不用上交工头,也不用花银子买吃食。
苏志勇说在常宁府,吃食很贵。
不吃人没力气,干不动活儿。
在家门前就没这个担忧了,可以在家吃。
当听姜小花说,在姜家纸业干活,还管一日三餐,还管家里孩子读书,家里的婆娘要是愿意也能去做工的时候。
苏志勇总觉得自己跟做梦一样。
世上咋会有这般好的事情。
尤其是管孩子读书。
要知道这个时候,除了世家子弟,绝大多数的老百姓,别说认字,就是数数都不行。
大岭子村像老姜家这样愿意花银子把家中孩子送进学堂的,那是凤毛麟角!
独一份!
天色已经完全黑透了。
顾九回来的时候,姜小花还坐在院子里跟玄玉聊明日上工的事情。
见只有顾九一人回来,姜小花就猜。
肯定是相谈甚欢。
相谈甚欢好啊,她的大哥姜洪志能学到更多。
这对大哥只有益处。
“姜姑娘,世子爷派我回来跟你说一声,我们和你大哥要在陶先生家住上几日,另外你送的信笺,陶先生非常喜欢,说姜姑娘送的东西简直是妙不可言,还说等姜氏纸业第一批纸生产出来后,他要订购一半,另外当场就说要送你大哥一本书,这本书你大哥看了,欢喜得很,但你大哥说书太贵重,不收,不过要是陶先生愿意,你大哥愿意花点时间抄在纸上,带回来,陶先生听后,直拍手,说这个主意妙!还说只要你大哥愿意,陶先生收藏的所有书,都可以抄写回来。”
姜小花听后‘呀!’了一声!
啧!
她这位便宜哥哥也是个妙人儿呢!
抄书都想到了。
这可是姜小花下一步的计划呢。
她不是跟凌文璟说过,书局什么的,一定会有的。
没想到这般快。
玄玉也很惊讶。
他是凌王府的管家,接触的人和事更多一些。
知道藏书代表的是一个世家的底蕴,是一种传承,可以说一卷书价值千金不为过。
姜小花忍不住问:“陶先生家有藏书多少?”
顾九挠了挠头,这个问题。
他还真不知咋回答。
皱眉说:“估计有上千卷吧!反正就是很多很多。”
顾九跟着世子爷一起进了陶先生家的书楼,满墙满墙堆的全是竹简,看得他眼花缭乱的。
就陶先生送给姜洪志的那本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