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册子,不知是谁装订起来的,有可能就是这个临摹九成宫醴泉铭的人。虽然只有五张,但着实有一眼,吴夺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想听听了。>
宋拓已经难能可贵,若要再是北宋的,那就是珍稀之物了。>
唯一的遗憾是,五张太少了。>
但是,全套的九成宫醴泉铭的北宋拓本,目前已知的公认的传世真品也就只有两件。>
现在比较有名的《宋拓九成宫醴泉铭》印刷品,底本正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北宋拓本。这一件北宋拓本,原是明代的一个叫李褀的驸马的旧藏,所以被称为“李祺本”。>
值得一提的是,“李祺本”上面题为唐拓,但是如今公认是北宋早期拓本。>
“李祺本”算是在诸多传世拓本中最为古老、字迹残缺最少的版本。字口粗重雄壮,能很好地展现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之原貌。>
还有一个版本是“朱翼庵本”,原为清末民初碑帖拓本大收藏家朱翼庵所藏。“朱翼庵本”的字口也算饱满,只是边界略显模糊,比“李祺本”稍差,但也算能清晰反映原貌。>
而吴夺眼前的这五张拓片,从字口来看,感觉和“李祺本”不相上下。>
不过,“黑老虎”这种东西,实在是太难鉴定了,吴夺在这方面不是行家,却也知道为什么会被推为古玩之中的鉴定难度巅峰。>
古碑帖拓本为什么会被称为“黑老虎”?除了底色墨黑之外,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。>
主要是如虎般危险和厉害。>
古代的拓本,后世历代的翻刻、高仿、作伪太多了,而且手法让人目不暇接,鉴定的时候,一不小心就会被被咬,如临虎口。>
还有,碑帖拓本所包含的东西,很艰深,很厉害,难学难懂;同时仍存在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以及大量歧义和争论。>
在诸多的“黑老虎”之中,有三只猛虎是很多行里人最为忌惮的:“九成宫”、“十七帖”、“圣教序”。>
比如这“九成宫”? 翻刻宋拓的版本就有一堆。曾经有民国的珂罗版姚鼐伪跋本? 竟让当时的不少收藏大家打了眼。>
胡允德终于将册子交给了吴夺,“这元书纸? 还有上面临的九成宫醴泉铭的墨迹? 好像也有点儿年份。”>
吴夺点点头接过。>
废话少说,直接开听。>
自是先听五张拓片。>
竟然真是北宋的!>
而且直到明初的时候? 还是完整的一套,可就在明初却不知什么原因遭遇火劫? 只剩下了五张。>
怪不得有两张的边角还有那种烟熏火燎的些许焦黄。>
这五张碑拓传承至清代? 又被人与一些其他碑刻的拓片一起被装裱。吴夺听不到这个藏家是谁,但是却听到了后来又被拆了。最后,是在清末装订成册。>
这一次装订成册,就是和临帖九成宫醴泉铭的元书纸一起了。>
搞清楚了五张碑拓的来历? 吴夺捻动元书纸? 继续聆听。>
结果······>
又是梁启超!>
这元书纸上临帖九成宫醴泉铭的字迹,居然是梁启超的书法!>
不过,仅从这上面的书法,确实很难看出是何人所书,因为就是在一心一意完全临摹欧阳询的楷书。>
梁启超虽然算不上书法大家? 但是加个书法家的名头还是可以的。>
而且,梁启超的书法艺术? 就是欧体楷书的底子,后来才转攻魏碑? 最后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>
梁启超出生于晚清,十二岁中秀才? 十七岁中举人? 他的书法入门是依照乡例来的? 欧体楷书的基础很深厚。>
梁启超十八岁的时候,到康有为主办的万木草堂学习;师从康有为之后,受其影响,开始向魏碑进境。>
戊戌变法失败之后,梁启超流亡倭国,在倭国的十四年间,梁启超未辍书法之道,继续深入研习魏碑。>
这册子上临帖的“九成宫”,吴夺从听到的写成的时间上推算,正是梁启超在倭国期间。>
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过头来一丝不苟地临帖“九成宫”,但这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。>
吴夺也猜测,是不是和梁启超得到这五张北宋拓片有关?>
这五张北宋拓片,许是在倭国得到的,也不排除是亲朋好友从华夏寄给他的。到底怎么得来,吴夺听不到相关信息。>
不过,梁启超曾经自己写过,他在倭国的时候,确实曾经有好友给他寄过拓片,“欢喜累日”。虽然不是这五张宋拓,但起码说明他和国内有这方面的交流。>
梁启超去世已将近百年,很多东西无从考证。但就这五张北宋拓片来说,肯定是经过了他的手,他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