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夺看了看价签,十五万。>
很明显,这是按照明仿的价格来的。>
这黄玉鸟纹璧,却是西周的风格。>
但是,没有沁色,很干净。一般来说,高古玉器,很少有传世的,或长或短都入过土。>
而这块黄玉鸟纹璧,显然没有入过土。同时呢,包浆也并不怎么厚重。从“鸟”的刀工来看,似乎不太像西周的“鸟”。>
西周玉器纹饰,“鸟”比较多,也算是一个特点。>
西周的鸟,一般采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,造型生动,用不少玩家的话说,有一种“流动感”。但是这块黄玉璧上的鸟,似乎比较呆板,像是处理手法比较粗导致的。>
还真有点儿“粗大明”的感觉。>
所以,定性为明仿西周玉璧,看起来可题不大。>
可胡允德这么说,那就是他觉得有可能真能到西周。>
吴夺一时并不看好。>
“你再仔细看看。”胡允德就手放下了鸟纹玉璧,示意吴夺上手,同时又低声提示,“虽然鸟的形象不够‘成熟’,但是这宽线和单阴线结合的雕琢手法,错落有致,我觉得不太像后世仿造。”>
吴夺略略一怔,胡允德这一说,还真是;哪怕是最擅长的玉器,自己的眼力和观察力,也还是不够老到啊!>
结果,确实是西周的!>
而且,这鸟纹雕琢得比较“呆板”,是有原因的。>
因为这是一套玉器中的一件啊!>
黄玉鸟纹璧是最“中心”的一件;外面套一件黄玉鸟纹环;黄玉鸟纹环外面,又套一件黄玉鸟纹瑗!>
璧环瑗,同心圆,三件套。>
同时,璧上的鸟纹,是幼鸟,雕琢的状态主要是一种“伏”;而环上的鸟纹,属于“青年”,要表现的状态是展翅欲飞;最外面瑗上的鸟纹,则属于“壮年”,则是凌空俯视的状态。>
所以,这璧上的“幼鸟”才会显得“呆板”。>
吴夺听明白的同时,也不由暗叹,太可惜了,要是凑齐“三件套”就好了!>
那是何等华美!>
话又说回来了,要真是“三件套”,那也不可能是这个价儿了,甚至他们也未必有机会入手。>
吴夺没有听到再多的内容,但是这一套黄玉鸟纹璧、环、瑗,绝对算得上西周玉器中的精品。只是可惜,如今只能看到一件玉璧;而且别人也不会知情,价值考量上只能照着一件西周玉璧来。>
周朝,应该说是华夏古代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,有八百年上下。当然,周朝分西周和东周,西周才是鼎盛时期,东周开始,周王室逐渐衰微,诸侯各自为政。>
西周玉器,组玉也很盛行,“三件套”那是少的,有些组玉、特别是组玉佩的复杂程度,堪比西周的礼乐制度。>
比如山西的晋侯墓曾经出土一套西周组玉佩,各色玉件居然达到两百多件,其中只算玉璜,就有四十多件。>
这一套穿挂起来披在身上,一般人估计站不住。当然,就这一套来说,本也不是给活人佩戴的,是葬玉。>
“德叔,我细细看了,西周没可题。”吴夺对身旁的胡允德简单明了地耳语道。>
虽然只是“三件套”中的一件,但价值也不可能是明仿玉器所能比的,怎么也得百万起价!>
十五万,确实是个漏儿。>
要是黄玉鸟纹璧、环、瑗“三件套”登场,那怕是得千万起价的东西了。>
胡允德点点头,又沉吟道,“我猜,这可能是组玉中的一件,因为,璧孔太小,不太像正常的玉璧。”>
玉璧的孔确实应该比边小,但这件的孔,却小得过头了。>
吴夺心生佩服,自己是通过“听”得知是“三件套”中的一件,而胡允德通过“璧孔”分析,能有相应推论,那可比自己厉害。>
古玩鉴定,不光是眼力可题,思辨能力也很重要。>
吴夺顺势说道,“对,德叔,我也有点儿想法。这鸟儿有些‘呆板’,也有可能是这个原因;没准儿,一套玉件,要表现不同的鸟儿的状态呢?只不过玉璧上只是简单线条表现,只看一件就不那么容易理解。”>
“哎呀小吴,你又让我刮目相看了!你的这个解释,让我一下子觉得就应该是这样啊!”>
吴夺谦虚微笑。>
本来就是这样。>
但不是我想出来的。>
惭愧惭愧。>
“拿下这件,你要是没有别的东西建议入手,那就这么着吧!”胡允德又道。>
得,上午提前收工。>
中午还得在这里吃饭,下午还得看金铜器,所以虽然提前收工,吴夺和胡允德也没离开,两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