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的到来,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,人们都长了一岁。迎接新年份的开始,也是新生命的开始,但同时又是旧的一年的消失。人类对过去一年的劳累和付出怀有一种留念感,因此又叫送旧迎新。东北的民歌唱道:年到年到,糕糖祭灶,姑娘要花,小子要炮,老头要顶大毡帽,老太太要块大黏糕。
民国二十年辛未年庚寅月壬寅日,对于李永青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来说,显得有些冷清。孩子们可不管那些,他们就关心两件事,一是能吃到多少肉、多少糖,二是父母给没给自己做新衣裳、买没买鞭炮,那天可以穿新衣裳、那天能放鞭炮。
李永青最近一直忙着明亮的事,并不太关心这些东西,这几天他的身体明显见瘦,头发乱糟糟的,眼睛里布满了血丝,尤其是他一开口说话,一股恶臭随之而来,父亲和母亲为了这事,说了他好几次,他只是笑笑,过后依然是我行我素。
这个时代的物质是很匮乏的,大鱼大肉想都别想,什么瓜子、花生和糖之类的,只有年节时才能看见、才能买到。李永青家今年新搬到北平,到了北平就是腊月初八,也没做上腊八蒜、喝上腊八粥,为这事母亲徐氏还偷偷掉过两回眼泪。
等搬到城外住之后,大家伙都忙,可徐氏还是和刘家三姐妹商量过年的事。腊月二十三是东北的‘小年’,这天要祭灶。灶神,也称灶王、灶君、灶王爷、灶公灶母、东厨司命、灶司爷爷,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。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。
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(锦州又称小锅白糖)、关东糖供着,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,请他多多美言之意,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。有一句歇后语:“灶王爷升天---好话多讲”。这天徐氏和刘氏三姐妹早早就把供品供到灶上。
‘二十四扫房子’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。徐氏和刘氏三姐妹领着几个女孩打扫上面的屋子,李永青他们则打扫地道下面的屋子。用鸡毛掸子或扫帚扫掉房顶的蜘蛛网和灰尘,屋里屋外全面进行大扫除,这就是辞旧迎新。
二十五这天,徐氏她们四人就开始忙乎起来,先是置办年货:香蜡、纸码、鞭炮、年画、红纸、白糖、烟茶、糖果、佐料、灯笼、冻梨、冻柿子等等,每人再扯身衣服料子。
留在家里的李永斌和李永强也没闲着,‘正月不剪头’,这是东北人的民俗,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,如果剪头会克舅舅,东北人很忌讳这点,没人会在正月里剪头。这哥俩指挥,牛铁锤和那辛帮着给这帮淘小子刮光头,女孩儿自有徐氏她们去打理。
‘二月二、龙抬头’东北人都会选择这天去理发,因这天理发会很吉利,所以这天去理发的人会很多,都是为了讨个吉利。
‘二十六杀年猪’,以前在乡下,这事根本不用徐氏来操心,现在就得她亲自督办。杀猪菜的菜,需要的是酸菜,可自家腌制的还没好,这也没难倒徐氏,让明全棠去村拿袋高梁换回两大缸来,酸菜、自家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。
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,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,然后和酸菜、血肠一起炖。那时,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、调料,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,加入水,放上盐,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,等到肉烂菜熟后,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。
上菜时,一盘肉,一盘酸菜,一盘血肠,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,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。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.而是多做.以后吃的时候一热.那才是最好吃的.
二十六晚上用温水浸泡黄豆,二十七早上起来,磨豆子、过滤豆渣、煮豆浆、卤水点豆腐、摆放在平板上,盖好滤布,上面用重物挤压,最后成一板一板的豆腐。冻之前,分隔成小块,满院子都是热气腾腾的。这里的豆渣是可以吃的,煎成小豆饼,或伴在面粉中做各种面食。
‘二十八把面发、二十九蒸馒头’,二十八白天把面和好,放在炕头上,手巧的几个小姐妹剪窗花,五爷和父亲领着男孩们,裁剪红纸,每人都得写副春联。
年前还有一件大事,那就是祭祖上坟,李永青他们家离得远,今年是不可能回去了,所以徐氏早早地就买了金箔纸自己叠元宝,刘家三姐妹也参与进来,二十八这天晚上,就都出来祭祖,带上纸钱和一些水果点心,在十字路口上烧纸祭祖。
摆上水果点心,徐氏拿着木棍在地画了个大圈,把少量元宝放在其中,用火柴点燃,让李永斌、李永强他们哥五个跪下,徐氏不时地用木棍翻动元宝,嘴里说道:“求祖宗保佑李氏儿孙平平安安!”李永斌和李永强兄弟俩拿着两刀黄纸点燃,高高抛起,喊道:“过路的小鬼来拿钱呐!”
五爷李盛武、小林美奈子、李世洪只是在旁边看着,李永青心里明白,gong产党不宣扬封建迷信,可连祖宗都不去拜祭,心里要是没点信念,这人活着还真是没滋味。
二十九这天早上,大家伙分成两组,一组开始蒸馒头、蒸黏豆包,蒸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