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是,做豆腐算是一个老手艺,人家会愿意,把吃饭的手艺交给咱?”
周海说的那户人家,盛钦是知道的。
姓王。
在他们这个,兄弟姊妹众多的年代。
在隆周村。
他们家都是,少有的独生子家庭。
王家会做豆腐的。
是个妇人,好像姓张来着。
是多年前。
从临镇嫁给王家独子,王业的媳妇。
那妇人娘家以前是开豆腐作坊的,后来不知道出了什么事。
豆腐作坊倒闭了,她父亲之后不久也过世了。
而她是家里的独女,就继承了做豆腐的手艺。
认真的算下来。
那人应该,和周海家还带点亲戚关系。
“你说的,是你家那个那个...”
一时半会儿的。
盛钦想不起来,那户人家和周海的具体关系。
周海淡淡一笑。
“是我老姑侄儿家的,会做豆腐那人,应该算是我表嫂吧?
于他们家,也不算什么吃饭的手艺,表嫂自从嫁过来后,就没有在做豆腐出摊卖。
只是偶尔,想起来了会做些豆腐出来。
这家送一块儿,那家送一块儿的,给人解解馋。”
“如果,是这样的话,那我们倒是可以,上门去请教请教。”
平时都能,把做出来的豆腐,东家送一块西家送一块。
想来,这人也是心胸不错。
应该是个很好相处的人。
如今,人家也不以做豆腐手艺谋生。
他们上门请教手艺,应该也不会引起人家的反感,
说不定,还真的能有,想不到的收获呢?
她突发奇想的那个打算,也许能因此变现。
盛九月暗自沉思。
其实,做豆腐的方子,她可以在空间系统买到。
但是,只有一个方子,并不能她让安心。
也并不觉得,仅仅有一个豆腐方子。
就做的出来,合格的豆腐。
做豆腐不比发豆芽,有水就能做出来。
豆芽发得出来,另一个根本。
还在于前世,她自己曾动手,试过且成功过。
不像做豆腐,是真的碰都没碰过。
之所以说,做豆腐是人家的一门手艺。
最关键,就是过程中点豆腐的那个瞬间。
豆腐点的好不好,决定了最后豆腐成形与否,以及口感好不好。
她还曾听说过一句话。
豆腐做的好不好,还得看做豆腐的那个人,手里出不出豆腐。
意思就是,同样的豆量。
手里出豆腐的人,那么他做的豆腐,会是足量更甚超量的。
手里出不来豆腐的人,那么他做的豆腐,就可能连勉强及格的量都达不到。
多少豆子。
能最大程度的出多少豆腐,是肉眼看得到标准的。
所以,她就是拿到了豆腐方子。
没有实实在在的,上手经验和天赋。
也是完全没用的。
一个不好,只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。
考验专业的东西,还是得,交给专业的人去做!
盛黎此刻,却提了一个很有意义是问题。
“海叔,他们家既然有那个手艺,为什么不继续做豆腐出来卖呢?”
周海看了盛黎一眼,无奈叹气。
“不赚钱呗!做豆腐人力物力耗费很大,做好了成品,运到市场又卖不起价格。”
和安镇,就这么大点。
农贸市场,做豆腐生意的也有好几家。
除了,老牌豆腐店开了很多年,扎下了根儿。
新开的同类店,要是产品没有什么特别的,能吸引住人的。
在这个市场,根本就站不住脚!
那个可以算他表哥的人。
名叫王业,他媳妇儿叫张丽。
他们两口子刚结婚那会儿,也打过继续出摊做豆腐生意的主意。
可是,忙前忙后的,出了几天摊子后。
现实很残酷的说,他们打的主意,根本行不通。
一来,他们俩都不会经营,人又老实。
摆摊时,面对顾客抹不开面子。
二来,张丽做豆腐的手艺虽好。
但市场上,比她做得好的更有。
而且,人家已经占据了市场很多年。
因此,两口子不得不歇了心思。
在家,老老实实的种庄稼,这一种就将近二十年。
“啊?这样啊,那他们也太惨了吧?”
生在农村长在农村,却依旧不食人间烟火的盛黎。
发出了感性的叹息。
现实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