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夸张。>
简直欣喜若狂,像是得到了什么极为珍贵的礼物。>
而这也让他对这些小青年们更是心生怜悯。>
这天回去之后,在心绪不宁中,宁卫民又感到了难以成眠。>
躺在床上,他为这件事琢磨了很久。>
毫无疑问,作为见过未来世界的穿越者,他比谁都能体会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。>
虽然对他个人来说,会觉得通过和人打交道的方式,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,要比抱着书本肯,更实用也更有效。>
但他却不能否认,书籍才是绝大多数人们获取知识最方便,也最普遍的渠道。>
就像一个相声演员说过的,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,但是不能没有文化。>
他深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信息,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,所不能,也不应该或缺的。>
多读书,读杂书,尽管不能让一个立竿见影找到好工作,马上就为他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。>
但却能让一个人因此开阔心胸和眼界,获得创造力和想象力。>
也更容易让人在重要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方向,顺利通过生活的考验,获得真正的幸福。>
无论于国于民,还是于人于己,都是一件好事。>
尤其是这个年代,年轻人对于各种知识和新思想、新观念,有着普遍性的巨大的渴求。>
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。>
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上大学的,但是人人都应该持续不断丰富自己,提升自己。>
书籍就是最好的渠道,最好的工具。>
对比三十年后的人们天天迷恋网络,连大学生都爱那些毫无营养的“奶头乐”,这个时代的青年渴求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之大,是天差地别的。>
而这不正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希望和发展的基础吗?>
可惜目前的社会却无法满足青年人的精神需求,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。>
这种情况,也不知会耽误多少有志青年,又局限了多少有天赋的人。>
所以想来想去,宁卫民觉得自己其实可以,他也很想,在这方面为社会做一些事情。>
在他看来,如果能够满足整个京城青年人们的读书需要,帮助这些青年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。>
很可能对于国家来说,对于京城来说,比他从日本赚个上万亿日元的财富补贴到家乡,还要有价值。>
设想一下吧,在日本人集体为金钱疯狂,沦陷在物欲横流之中的时候。>
华夏的青年们却热衷读书,吸取着精神养料,不断提高着素质。>
这种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,可是绝对值得期待的。>
于是经过了这一晚,宁卫民的决策有了重大变化。>
原本可以牟取暴利的经营模式,他决定要放弃了。>
而是把惠文堂书店的分号改成面向社会公众的,具有公益性质的,类似于小小图书馆的读书机构。>
而且他还不满足只开这么一家,打算走连锁店的模式。>
初步决定,至少两三年内,在京城的八个区里每个区都开一家才行。>
如果今后有条件的话,他还会继续扩大规模,向津门进发。>
之后还能承受的了,那也许就会开到沪海、花城,甚至开遍全国,也未可知。>
说白了,从此他在国内开办的惠文堂分号,就不打算再挣什么钱了,只要不赔太多就好。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